“十一”系列科普活动助推防灾素养与地球科学教育提质增效
为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和应急避险能力,激发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的兴趣,“十一”期间,安徽省地球科学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科普教育活动,取得良好社会反响。
聚焦公众科普,零距离感知地震科学。10月2日上午,基地联合社会教育机构举办“大手牵小手 共探地震科普奥秘”活动。活动吸引了30余名学生及家长参与,通过地震知识讲座、应急避险动作演示、监测预警中心参观及亲子手工制作地震报警器等环节,构建了“理论—体验—实践”的闭环学习模式,有效普及了地震科普知识,搭建了公众了解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平台。
深化研学实践,跨领域融合拓展科学视野。基地与安庆师范大学资环学院于10月1日至2日联合举办“探秘地震 守护长江精灵 传承非遗文化”两日营活动。20余名中小学生在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中心探秘地震预警技术,在大学实验室亲身体验地质、生物、天文观测的乐趣,并深入江豚保护区参与生态保护,在博物馆感受非遗黄梅戏的文化魅力。活动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,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维度。
助力人才培养,野外考察夯实学科基础。为服务中学地球科学教育,10月2日至4日,基地联合安徽地震台、合肥地震监测中心站,组织了面向全省中学师生的地球科学野外考察。近20名师生赴环巢湖地区,对浮槎山郯庐断裂带、红石咀、龟山公园、平顶山候选“金钉子”剖面等关键点位进行了系统的地质认知实习,内容涵盖矿物岩石鉴定、构造地貌观察及古生物化石研究。活动还安排了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中心、国家级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室及双一流大学参访,并辅以专题报告,为培养地球科学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“十一”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,是防震减灾工作与全国科普日深度融合的体现,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防震减灾、支持地球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。